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银行号称10%预期收益或仅0.63%,上海消保委:耍流氓

    信息发布者:lxk714099109
    2017-05-10 10:50:37   转载

    银行号称10%预期收益实际也许只有0.63%。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直言,不说明实现概率的预期收益率都是耍流氓。

    2月23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消费者可买到的627只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评价结果,预期收益率实现概率未知、实现程度偏低;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都成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问题。



    消费者金融知识普遍不足

    此次研究的样本,是上海市消保委与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课题组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业界访谈、专家论证等后,发布的评价结果,包括了17家银行2016年上半年到期的627只产品,8种挂钩标的。

    结果显示,约35%产品银行内部评为风险最低的一级,近60%为风险较低的二级,与消费者的印象相符。信息披露一次或两次的超过半数。13只产品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最高,评为五星占2.07%,251款评为四星占40.03%。

    根据2016年上海市消保委一项对2011名老年人消费支出的调查表明,约有11.3%的老年人购买过理财产品,其中22.8%的老年人会购买银行推荐的理财产品,这其中有76.9%的老年人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较低。

    “曾经,我们让参与调研的消费者回答10道与理财有关的金融知识,无一人全部答对。”上海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所谓的收益率就像扔硬币竖起来的概率

    研究中还发布了一份“不靠谱银行表”,恒生、江苏、华侨、光大、华夏等银行位于前列。预期最高收益率非常诱人的产品,最终实现水平很低,若消费者被告知收益率为10%,但最终也许只有0.63%。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宝华说,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预期收益率”只是看上去很美,然后在实际购买过程中,却存在预期收益率实现概率未知、实现程度偏低等情况。

    专家还表示,此类产品的投资管理过程不透明,包括不公布交易对手信息、衍生品投资资金来源不明确、产品费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对此,上师大商学院院长茆训诚表示,银行的产品不能伤害消费者,要保证消费者最低收益,不能仅有预期区间,却没有概率。他建议,银行在进行设计产品时应开展压力测试,尽可能做到信息公正。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则直言:不讲概率的,只宣传所谓的预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就是对消费者耍流氓。实际上,真实地统计下来,这些所谓的收益率可能就像你扔一个硬币竖起来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对消费者是不诚信、不靠谱的。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